您现在的位置: 青岛教育 > 一方读书 > 

李彩霞、周莉莉名师工作室共学共读:以名师工作室为引擎,持续发力职业教育

发布时间:2021-12-09 13:10:02 | 来源:中国网青岛教育 | 作者: | 责任编辑:

11月2日,青岛市李彩霞名师工作室、青岛市周莉莉名师工作室成员一行20人走进青岛启迪中学,以书之名,相聚一堂,围绕“教育者如何创新”这一主题,举行“给教育者的创新课”主题阅读工作坊。

本次阅读工作坊邀请青岛市教科院校长教师发展中心孙泓老师作为课题顾问,由一方阅读创始人左希老师担任阅读引导员,青岛启迪中学提供阅读空间和户外共学场地。

作为本次工作坊的发起人,李彩霞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青岛华夏职业学校李彩霞老师介绍,名师工作室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创设条件让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们能够有机会彼此协作,针对同一个主题,积极探索、主动创新,形成良好的课研、共学氛围,促进每一个成员的持续进步。

工作坊围绕《面向未来的教育:给教育者的创新课》一书展开共读,以即兴互动、小组协作、检视阅读、可视化设计等形式新颖的共学方式,将思维训练、快速阅读、共学共创有机结合,为学习者解开教育创新密码。

共读共创的力量:多维度激发学习者潜力

首先进行的环节是Yes,and即兴时间,“Yes,and”这一概念来自即兴戏剧,Yes代表“是的,接受、接纳,建立正连接”, And则代表“而且,扩展、延伸,创造无限可能”。在左希老师的引导示范下,教师们以“开始圆圈”破冰,借助无实物表演、迪士尼故事创编打开思维。新颖别致的即兴协作形式,让教师们迅速进入学习场景,在节奏欢快的音乐中模仿和创造,现场欢笑声、掌声不断。

怎样在框架内实现创新,解决关键问题呢?在“脑力会”这一环节,教师们以世界名著、国内经典为媒,自动结成多个共学小组,在数学思维、策略思维、逻辑思维、图像思维、空间思维、想象推理等六类问题中,充分讨论,由简入难、多维度探索,找到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即墨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潘延龙老师在“逻辑思维”命题环节,反复尝试,有了不一样的收获,“允许失败当然重要,但是创新过程中百折不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则更为重要。我会将这样的收获分享给我的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创新、不断试错。”

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的层层递进

拿到一本书之后,怎样开始阅读呢?在好书共读这一环节,左希老师分享了国内外的阅读实用工具,从基础阅读到检视阅读,再从分析阅读到主题阅读,由脉络到细节的层层递进,书籍的魅力也随之显现。当教师们带着问题阅读时,会有一种真切的情感体验,不断与自己过往的学习、教学经历相互印证,不断激起反思。

房地产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李美荣老师关注的是“文化塑造”这一章节,“在日常的班级培养和教育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信任文化,班级老师率先垂范,在班级中营造一种信任的氛围,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释放学生的才能,让他们有一个安全的空间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阅读与思考:创造有价值的阅读

阅读过程中,教师们带着“金桔收集”任务,摘选最能打动自己的书中金句,通过“金桔展示时间”阐述所读、所思、所悟。莱西职业教育中心的孙金凤老师写下这句:如果为学习者提供最好的学习机会是我们首要关切的,那么就应该以最高标准来创造平等机会,而不是以最低标准去满足所谓的公平。

在可视化设计这一环节,教师们以逻辑导图、概念图、图文结合等方式,将自己的阅读感悟物化和可视化,绘制在手工书籍袋上。莱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王彬老师收获颇丰,他说这样一个短小的阅读工作坊,却能让学习成员之间感受到彼此的信任,敢于去做不一样的创造。

结束工作坊时,青岛市教科院校长教师发展中心孙泓感慨颇深,她总结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激励、启发学生,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尤其要思考:如何面对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前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老师要用好《面向未来的教育:给教育者的创新课》一书提及的好课堂八原则,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成长。”

以名师工作室为引擎,持续发力职业教育

作为周莉莉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周莉莉老师有更长远的行动计划。在她眼中一个好的工作室也是一所好的微型学校,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才能带领职业教育走进真正的春天。好的名师工作室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师的个体发展,通过搭建不同的学习场景,为教师赋能。

据悉,李彩霞、周莉莉名师工作室成员皆来自于岛城各中职学校。以职业教育为课题,以职业教师培养为核心的李彩霞名师工作室、周莉莉名师工作室,已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将充分发挥工作室主持人及其联盟的改革创新、示范引领、指导学习及其辐射作用,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网青岛教育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