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青岛教育 > 一方读书 > 

青岛市名师工作室共学:教师的成长,最终会反映在学生们的脸上和心上

发布时间:2021-12-09 13:09:51 | 来源:中国网青岛教育 | 作者: | 责任编辑: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学习主要依靠教师的语言传授,教师更多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把教学更多视为一种单向的知识传递。进入21世纪,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设计和课堂改革更是如此。

2021年11月26日,青岛市马炳荃名师工作室、林宏名师工作室、王裕菁名师工作室、丁来成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及骨干教师成员共聚一堂,将线下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发起以“混合式学习”为特色的主题工作坊。

工作坊以真实的项目任务为驱动,帮助不同学科、不同学阶的骨干教师们,拓宽教育理念,格外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优质生产者、传递者,更是教育创新的引导者。

以项目为驱动,构建良好的共学关系

本次工作坊由一方读书发起人左希担任学习引导员,倡导“学习在窗外、他人即教师”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位学习者既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也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创造者。

工作坊采用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副校长、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唐晓勇出版的《中小学在线教育指南》一书为阅读参考,聚焦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课程创新。围绕“民族服饰纹样”这一驱动性课题,以团队共创为基础,突破包括数字问卷调查、电子化Logo设计、数媒海报制作、微视频录制与编辑等项目挑战,并进行成果展示、学习评价等教学环节的体验和设计。

参与教师以“开始圆圈”的方式破冰,借助无实物表演、迪士尼故事创编等方式,打开思维,快速集结为五个新的项目小组。从空间的组合,再到建立多样的积极的关系,用全新的视野重置教与学的关系。

在导入式互动环节中,各个项目组完成了团队搭建和成员分工:设立团队引导员、信息分析师、视觉设计师、数媒剪辑师、督促赞赏员、输出主理人等角色。同时,团队内部展开火热的头脑风暴、讨论分解项目任务、与同组成员形成交流伙伴,完成多维度的学习挑战。

青岛市王裕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来自青岛滨海学校的王裕菁老师,在团队协作中担任“信息分析师”的角色,她和组员将“民族服饰”这一大问题拆解为若干个递进的小问题,运用在线技术快速设计了有目标受众群体的、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

以策略性任务推进真实的学习

除了构建良好的共学关系,工作坊还以分层任务的方式,倡导小组内部“有问题、有互动”,创造互动式、探索式的团队氛围,促进教师群体课程力的释放。

在项目任务的推进过程中,教师们有机会不断优化流程:以在线设计问卷调查的方式,优化问题链,通过互联网资源平台,选择恰宜的优质教学资源,梳理展示流程以优化学习单和成果,建立知识间的关联。

来自崂山区金钥匙幼儿园的杨春学老师是本组的“团队引导员”,他所在的组以“满族服饰纹样的文化来源”为研究标的,对满族的音乐、语言、色彩、文化变迁、服饰、着装寓意展开了分层研究。

不同的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可以使用个性化的“支援时间”,来获得学习引导员提供的技术、信息方面的支持。比如,在线设计软件的使用、问卷调查设计的范围和针对性、思维可视化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等。

学习引导员左希介绍,在线设计问题链,就需要在目标课题的基础下不断聚焦,把若干个大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刻意锤炼复杂问题的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筛选互联网资源,提升信息素养和审辨性思维;梳理展示流程,则是在设计学习的路径,搭建学习的脚手架。

多元化评价: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好的教学设计离不开好的教学评价,如何通过评价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求知欲,也是工作坊的学习目标之一。

这场以鲜活挑战形式开启的混合式学习工作坊,带领教师们跳出习惯的个体教学模式,向团队协作教学转变,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能力与资源的有效整合、技巧与经验的有效互补。

比如:通过工作坊的在线社群,每一个小组完成的阶段性任务都能被看见和识别,每一种设计和创想都能够被可视化的表达出来。无论是文字、图片、语音还是影像,既能够被本组间通过“督促赞赏”看到,获得来自团队内部的评价,还能够被其他组成员看见,收获他人评价。

混合式学习工作坊中,既关注项目任务的完成结果,也关注过程。团队能不能明晰学习任务、规划学习进程,有没有积极的寻求支持与帮助,能不能提炼关键点进行有效表达,是不是积极的担负个人角色与团队角色,构成了评价的各个维度。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教师们呈现出积极投入、强可塑性的心态,被他人影响的同时,也在积极影响着他人。作为青岛市马炳荃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来自市北区恒苑幼儿园的马炳荃感触良多,他说:“好的课程设计,能够让学习者专注其中,在自由、安全的情境中尽情展示自我,很期待将这样的课堂带给学生们。”

文章来源:中国网青岛教育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