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青岛教育 > 五育并举 > 

项贤明:“五育并举”与教育的四重境界

发布时间:2021-12-13 11:30:56 | 来源:中国网青岛教育 | 作者: | 责任编辑:

项贤明,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院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初中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的重要的阶段,是国民义务教育奠基工程的重要阶段,可以说国家初中教育的水平就决定了国民义务教育的基本水平。初中毕业学生的素质也就决定了国民基本的素质。“五育并举”是我们教育方针的最核心的基本要求之一,初中教育又是我们义务教育非常重要的最后阶段,因此,在初中做好“五育并举”直接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培养国民的健全人格,而国民的健全人格是国家强国的非常重要的基础,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基础要素之一。

“五育并举”包括“五育”的融合,我们要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不同的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的学校教育制度现在是以十六、十七世纪在欧洲兴起的班级授课为起点的,其重要历史背景之一便是欧洲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以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代表的经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初步奠定。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班级授课制度为主的学校教育有特别明显的特征,就是将知识教学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夸美纽斯及其之后的时代,“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这是近现代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理想之一。受此影响,学校教育如今已经慢慢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传统,我把它称为“知识中心主义”,即在教育过程中一切以知识为中心。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知识变成了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一切都围绕知识来做,因而逐渐导致我们对智慧的教育和精神的教育这两个更高层次教育的忽视。其表现之一,就是以理智认识的教学成果取代完整的教育成果,以考试分数作为评判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的甚至唯一的标准。实际上,即便就知识教学而言,考试分数也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举个例子,判断某一个人是不是爱国者,你无法通过题目考试来判断,学生回答出题目不代表这个知识真正成为了他内在精神的一部分。知识必须变成人的智慧,变成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之后,才能真正的变成内在的本质力量,变成一个人的能力。对智慧教育和精神教育的忽视所造成的一个最大的时代后果,就是培养了一大批我们常说的“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

在常识教育层面上,教育教会一个人作为一个正常人在社会中生活;在知识教育的层面,教育是教给人关于这个世界的理智知识;教育只有达到智慧的层面,才能帮助人把学到的知识变成他自身真正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育更高的境界,即教育的精神境界,就是要引导人把关于世界和自身的认识,转变成自己的一些基本信念和思想原则,建立一个人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教育四重境界,并不是指从小学到大学不同的教育层级,而是指在所有层级的教育活动都有可能达到的不同层次。哪怕一个小学老师教一个孩子“1+1=2”,也会涉及这四个层次。你可以把这一知识当作生活常识来教,也可以作为“理智认识”从一般数学意义上来教,还可以从提高孩子运用数学知识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角度来教,甚至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从数量关系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观念体系和思想方法。

现在教育管理上,从管理部门到校长,我们对教育的管理,也存在着只重视知识层面的教育而忽视更高层次教育的问题,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用针对知识教学的简单的、片面的评价指标作为全面衡量教育的标准。人的发展包括众多复杂要素和不同维度,其中有很多东西甚至科学目前还很难做出精确的测量。人的发展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很难用某一次考试成绩来进行评价。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是说培养人不容易,也是表达了一条教育的基本规律。以考试成绩取代全面的教育评价标准,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观,违背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因而不可能取得成功。

关于“教育的四重境界”,我的简要解释是:常识层次的教育使人具备作为常人应有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在社会中正常生活;知识层次的教育教给人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理智认识,这种理智认识是可以系统化的;智慧层次的教育帮助人将所学的常识和知识等转化成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客观外在的常识和知识真正变成自己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并形成相应的实践能力;精神层次的教育使人能够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规律,并建立自己思想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信念。

受到教育片面化和低层次化的影响,我们在教育过程种往往只强调“知”的方面,而不大关注“道”的问题。学校教给学生的“知”是不完整的“知”,而只是“知”的较低层次,因而不是真知。如果仅仅通过试卷答题来判断培养爱国者的教育是否成功,那么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爱国者往往也是假的爱国者。一个人获得了关于爱国的知识,他还一定要在纵向上完成向智慧和精神的提升,才能真正形成爱国的精神,从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爱国者。

“五育并举”主要是从国家举办教育应当重视几个方面的角度来讲的,其中德智体美是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而劳动教育则是更综合的实践体现。在教育实践过程种,我们分别强调教育的这五个方面之外,还要认识到“五育”应是融合的。我认为,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都包括四个方面:生命、知识、道德和审美。比如数学老师教1+1=2,其中既包括了知识的教学,也包括了道德方面,譬如如果学生做错了,老师就随便羞辱学生,那么这一教育活动在道德层面上显然就是有问题的。同时,再牛的数学老师也不可能去教一个未满月的婴儿1+1=2,因为我们知道,人的生命发展是教育的基本条件;同样,一个昨夜为完成作业整宿未眠的学生,也很难高效地听懂今天的高等代数课,这就是教育的生命维度;此外,一切教育活动在本质上都应有其审美的维度。我们都以为审美就是音乐、体育、美术,这只不过艺术教育能够比较典型的代表“美”的特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上来讲,什么叫审美呢?审美是人对自身的本质对象化的成果的享受和欣赏,比如说你制作一个桌子,从树木变成桌子,用着很合适、样子也很好看,你看着自己做的桌子很高兴,你在享受和欣赏实践的成果,这个时候你就在审美了。在教育过程中,一个人通过教育获得了某种发展,他也会进入对自身发展的享受和欣赏的境界,这就是教育的审美境界。

教育在横向上的“德、智、体、美”四个方面,与其在纵向上的“常识、知识、智慧、精神”四重境界,是从不同的分析角度认识教育的理论结果,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是相互统一的整体。这也就意味着,教育活动是否达成了四重境界的贯通,也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同样,真正的“五育并举”,也必然要求我们的教育活动实现四重境界的贯通。

我们培养一个孩子即便想培养科学家,仅仅教他科学知识是非常初级的内容,只有让他能够把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进而转化成认识世界的一个方式,才是培养科学家的正确教育方式。如果我们的教育仅限于僵死知识的灌输,即便接受再多的知识,也不代表我们的科学教育成功了,培养科学家也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五育并举”,也要重视教育四重境界的贯通,教育唯有从“常识、知识”走向“智慧、精神”,才能成为真正符合其质的规定性的完整的教育。

图/文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文章来源:中国网青岛教育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