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青岛教育 >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 擎画职教新蓝图 奋力谱写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2-10-12 15:02: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三年发展乘势而上,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构建优化专业布局,助推青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三年突破先锋示范,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创新性改革的试点;三年攻坚全心育人,首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前景广阔培育现代职教人才……作为“十三五”期间山东省批准成立的第一所公办工科高职院校,10月11日上午,青岛工程职业学院举行“青工职院这三年”新闻发布会,党委书记王铨回顾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王铨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据了解,从2011年10月提出建设思路,到2016年3月批复建设,到2019年3月正式批复成立,再到2021年9月新校区的投入使用,青岛工程职业学院诞生与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却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非凡十年的缩影和见证。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在“先进性”“先锋性”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在“知行有度、刻意求工”校训的招引下,坚持办学大格局、育人高目标、合作广视野、教育真情怀,培养学生成为“生活人、经济人、技能人、创业人、合格公民”五种学院风格的“职教人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在“先进性”“先锋性”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在“知行有度、刻意求工”校训的招”,培养教师成为“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创业导师、成长导师”的“四师型”教师,引导全体师生做“有情怀、有激情”“有思想、有思考”“有特色、有特点”“有布置、有落实”的“四种职教人”,实现了高起点定位、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规划、高效能管理。

三年砥砺前行,化作惊艳跨步。学院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一道道“无解题”得出答案。如今,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实训楼、体育馆、图书馆拔地而起,一份份教学荣誉、校企合作协议、重点项目合作、社会良好赞誉接踵而至。“学生至上”“教师至上”“服务至上”品牌建设、七个“项目负责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晒工作”考核机制等一系列机制和创新举措层出不穷、亮眼不断、深入人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过渡,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已经成长为机制活、结构稳、质量高、文化优、后劲足、实力强的现代化工科特色高职院校,与青岛工业发展的梦想和使命相伴相生、共生共荣、同频共振。

党建内驱初心不改,红色底色助推发展定力更坚实

这三年,学院坚持初心不改,用党建内驱力强化发展“加速度”。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倡树实践实干实绩的鲜明导向,锻造高素质“实干家”干部队伍,以红色底色夯实发展定力。

这三年,是激活“红色动能”,开拓创新探索“融”“领”的三年。三年来,学院党委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同向同行、深度融合,创新提出党建“一核四点”工作法。党委以党建工作为核心,以职教改革发展点、经济发展推动点、经济与职教结合点、人才引进培养点为“四个工作点”,创造性解决“两张皮”问题,通过党建融领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混合所有制改革、青岛职教培训集团、干部双向交流机制、人才引进培养鼓励机制等业务实现突破性进展。随着党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有序落实,学院形成了完善的党建工作评价体系,学院师生、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全方位对学院发展、党委班子、干部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口碑成为党建工作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在党建“一核四点”工作法引领下,每一位师生的心态都更加从容,每一个部门(单位)的状态都更加饱满,学院整体的生态更加健康向上,学院高质量发展激活了“红色动能”。

这三年,是夯实组织建设,抓实抓优党员管理的三年。三年来,学院基层组织建设逐渐完善,党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院由2020年最初设置的7个党支部发展成目前11个党支部,出台《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关于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实施办法》等10余项制度文件,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坚持落实落细“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和“第一议题”制度,严格贯彻党史学习教育、“作风能力提升年”要求,全面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凝聚起党组织强大组织力、行动力、战斗力、内驱力。三年来学院组织建设进入新阶段,涌现出“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邓效昆同志等一批先进典型榜样。

这三年,是聚力从严治党,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三年。三年来,学院切实抓好管党治党责任,践行“一线规则”,压实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之以恒反对“四风”,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大力开展清廉建设,督促学院各部门(单位)践行“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目前学院已就科研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物资采购等11个方面开展重点领域廉政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在学院营造了干部清正、政治清明、自我革命的政治氛围,为纵深推进“清廉之岛”建设贡献“青工职力量”。

这三年,是发展健全干部,优化学院干部队伍的三年。三年来,学院坚持优化干部队伍建设,锻造高素质“实干家”干部队伍。先后开展市管干部推荐、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干部调转、轮岗交流、能力提升培训等各项工作,现有处级干部10人,轮岗干部36人,组织干部培训约10次,配齐配强学院党委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队伍,建立起一支满足学院建设发展需要、敢闯敢拼的先锋队伍。

服务至上优化治理,深化改革激发育人动力更充盈

这三年,学院持续优化治理效能,健全改革路径,着力在“放管服”上下功夫。创新性深化民主管理、前瞻性提升治理效能、全面性改善办学环境、系统性筑牢安全防线,成就了如今更加民主化、规范化、服务化的学院。随着“晒工作”制度、专题会制度、项目负责制、基础设施建设、校园安全保障等改革深度、宽度、广度的不断拓展,学院积蓄了更加充盈澎湃的育人动力。

这三年,是深化民主管理,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三年。三年来,学院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体制,让师生参与学院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过程。“书记院长面对面”座谈会、教学楼宿舍楼现场办公会、教代会、学代会、各类论证会制度以及“教师至上”“学生至上”“服务至上”品牌建设全面培养师生树立“主人翁”意识。2021年学院公开征集意见51条,为师生完成办实事好事34件;2022年进一步聚焦师生“急难愁盼”,明确了4大类30件院办实事,持续推进学院民生建设。三年来,学院通过确立民主机制把“服务做到家”“用服务做成家”,成立了教学、学生、教师、后勤“四个服务中心”,将“服务意识”体现在认识上,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里,深刻践行着从管理到治理的改革信念,打造“服务至上”特色品牌。“晒工作”制度和人性化吸烟亭设置则成为学院深化民主管理的真实写照。“晒工作”制度的施行,让学院主要领导到每一名教职工,每周在企业微信群进行当周工作总结、下周工作规划,明目标把方向,成为了学院评奖评优、选树先进的重要参考依据。校外吸烟亭便民设置一应俱全,从便民座椅、果皮箱到烟蒂投放器,不仅满足了师生吸烟者的需求,也让公共环境变得清朗,师生们在一点一滴的幸福中切实体验到学院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

这三年,是聚焦治理效能,开拓创新治理体系的三年。三年来,学院不断推进内部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创新化。学院坚持依法治校,优化决策机制,落实专题会制度,推进七个“项目负责制”,连续两年获得青岛市直属院校绩效考核“良好”等次。三年里学院按照学院“想透、说清、干实”的工作思路,学院梳理提出了7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综合性的“项目负责制”重点建设项目:大型共享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生源质量提升、智慧校园专项建设、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党建“一核四点”工作法。这七个项目打破部门条块限制,严格落实项目清单式管理、责任化推进要求,在学院形成了各方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重点项目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

这三年,是引入社会资本,眼光向外引来“活水”的三年。三年来,学院引入大量社会资本办大职业教育,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基础上,多方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为学院办学面临资金不足问题寻找解决依据。目前,学院已引入来自中国银行、中国移动、海尔、盛帆股份、青岛书香味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禾泰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杭州欧凯智行、青岛海丽应急安全培训中心等企业累计资本合计4260万,通过市场化管理方式,为师生提供全面、周到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优质服务。从中国银行投入2000万元资金全面助力学院智慧校园建设到中国移动投资600万元实现校园有线全光网络和Wifi6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从海尔集团价值397万的宿舍空调、洗衣机烘干洗鞋机、洗浴吹风、直饮水设备投入使用,到书香味道和禾泰源两家企业投资562万元用于餐厅建设、学生资助,从盛帆股份智能控电管理解决方案让学生足不出户实现网络预付电费、电量在线查询,到杭州欧凯智行共享滑板车为校园出行提供了新的定义,再加上学院引进的理发、美妆、眼镜店、平价超市和特色便利店7-11、特色小吃等特色服务和企业捐赠的学生奖助学金,在社会资本的加持下,学院“借力办学”,为师生打造了“吃、住、行、游、购、娱”的优质校园生活。

这三年,是坚持“先进性”,全力改善办学环境的三年。三年来,学院聚力改善办学环境,在智慧校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持续深耕,整个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从使用面积173.23亩发展到目前的509亩,学院建有教学楼、实训楼、艺术中心、图书馆、学生宿舍等教学、生活单体建筑32栋,配备空调独卫的宿舍、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食堂、游泳馆、篮球馆、乒乓球馆、宜周MALL生活设施等一应俱全,拥有实训中心16551㎡,为学生实训实操提供了完备的保障,完成了“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的愿景规划。三年来,学院加快实施信息化战略,坚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一谋划部署,坚持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齐头并进建设推进。前期资金投入5000余万元,基本建成先进的、现代化的智慧校园信息化体系和“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安全可靠、智能化”的云数据中心,目前学院信息化水平在同类院校中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相关建设案例成功获得“2021青岛市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奖”。

这三年,是聚焦生命守护,织密健康安全防线的三年。三年来,学院实现了一千多个日夜的安全“零事故”,常态化落实疫情防控举措,坚决打赢“驻校抗疫阻击战”,织密守牢“一排底线”。利用“开学第一课”“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等进行针对性安全教育和应急疏散演练,学院荣获“2021年度全省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三年来,学院常态化守护疫情防控安全底线,织密疫情防控安全网。2022年3月青岛疫情驻校抗疫的28天里,168名教职工到校工作、勇敢逆行,守护了全校4167名在校学生的生命安全,演绎了“疫情无情、人间有爱”的动人篇章。为了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学院相继举办了“驻校抗疫28天阶段性总结大会”“驻校抗疫28天工作会议总结提高会”,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落实落细,28天里凝练出的“雷令风行、勠力同心、学生至上、奉献友爱”的抗疫精神也成为“知行有度,刻意求工”校训的最好诠释。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提质培优谋求兴邦实力更强劲

这三年,学院坚持匠心育人,提升教育教学质效,在专业建设、三教改革、科研创新、招生就业等方面持续深耕,以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完善的育人体系,成就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兴邦实力,展现了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方式的全面转型与改革。

这三年,是着力提质增效,专业建设蓬勃发展的三年。三年来,学院持续优化专业布局,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实现学院专业建设的“由少到多”转变,推进了特色化发展、长效化办学。从2019年招生的6个专业,到2020年招生的9个专业,到2021年的28个专业,再到2022年的34个专业,学院逐渐形成了以工为主、重点突出的专业建设体系。同时学院围绕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产业链,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电气自动化、工业互联网和海洋药学四大专业群建设,以更好全方位融入青岛经济发展大局。其中,智能制造专业群已成功获批立项山东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为学院优化专业布局,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三年,是深化“三教改革”,全面提高育人水平的三年。三年来,学院以“三教改革”为重要抓手,实现了教师培养从“产教融合”向“产教科融合”转变,教学方式从“工学结合”向“工学研协同”转变,教材建设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牵头开展青年教师培养“333”工程,通过师徒结对、校外教学能力培训、校内教学专题培训、研究课、技能竞赛、科研项目等形式,培养教师争当“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创业导师、成长导师”为特征的“四师型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材建设方面,学院以岗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资源建设为重点,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实训单元、科研项目,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等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型教材,加强图书资源建设,搭建线上教学资源平台,极大地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机械制图》获评山东省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传统绘画基础》获评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试点工作案例《推进书证赛融通,开拓专业建设新格局》获评2020年度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优秀案例,累计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师技能大赛奖项15项,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奖项65项,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这三年,是坚持创新赋能,以研促教科研兴校的三年。三年来,学院实现了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学术活动、学术组织等方面“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学院累计获批院级以上各级各类项目117项,专利13项,其中横向课题3项,省级科研项目和课题46项。作为骨干单位,学院参与的由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牵头立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中小企业的自主软件生态系统支撑平台研发”项目成功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催生了学院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项目实训、中小企业职工培训推广等一系列社会服务,践行了学院立足区域发展、服务社会的承诺。

这三年,是提升招生质量,招生就业联动突破的三年。三年来,在全员参与的“大招生体系”支撑下,学院连续两年实现生源“质”“量”双效提升。从招生规模上看,2022年招生3500人,较2019年的500人招生人数提升了600%,学院社会吸引力显著增强;从招生质量上看,2022年学生录取平均分(山东夏考)为396.1分,较2020年录取平均分(山东夏考)326分,分数提升了22%;从招生类型上看,学院由单一的夏考扩充到单招、综评、春考、夏考等多种类型考试,为选优培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确保学生就业有保障,学院搭建了用人单位与实习生双向选择交流平台,2022年先后组织线上企业宣讲会10余场、实习(就业)校园双选会共计提供近8200个工作岗位。2022年2019级首届474人毕业生中,毕业时落实去向达432人,占比91.14%。

共商共建共赢共享,聚力合作驱动办学潜力更深厚

三年来,学院坚持诚心共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与政校企行以及国际国内多种力量联动合作,一体化集团化整合培训资源,在服务地方经济、助推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技术技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走出了一条以创新合作为驱动,带动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办学之路,聚力发展释放无限潜力。

这三年,是扩大“朋友圈”,深入混改产教融合的三年。三年来,学院与城阳区、高新区达成一体化发展协议,开展“百家企业大走访”活动,共建政校企行命运共同体。目前,学院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企业技术支持与服务、职业技术类培训等方面与城阳区、高新区发展定位及企业需求高度契合,城阳区、高新区配合协调解决学院建设发展难题,提升学院办学条件,双方达成了一体化发展协议。学院累计走访145家企业,与华为、青岛地铁、青软教育集团、歌尔微电子公司、中车四方、海尔、海信、山东步云航空、海克斯康测量公司、青岛共励智能公司、龙涎春酒业、青岛汉唐生物公司、中国银行等96家银企伙伴签订合作协议,构建了发展产业链“朋友圈”。其中,学院与山东龙涎春酒业有限公司牵手共建学院首个教科研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入探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建设,成为学院校企合作创新性改革的先锋试点。双方在培养产业需求人才、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落实成果转化、开发教学资源、模拟岗位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茶树花精酿啤酒和松茸精酿啤酒产品已经投放到市场,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这三年,是共绘“同心圆”,广泛开展社会服务的三年。三年来,学院优化培训管理机制,明确培训方向,完善培训模式,构建了一体化集团化的培训格局。目前,学院成功获批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实验校、“1+X证书试点”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管理中心和试点院校、2022年山东省开设学历继续教育高校单位、2022年度青岛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项目单位、青岛市人社局“金蓝领”培训服务单位,荣获山东省2020年度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优秀典型案例。三年来,学院以定制化、菜单化和个性化的培训服务,全力打造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品牌,为地方经济发展赋能助力。

这三年,是构建“共同体”,寻求国际合作路径的三年。三年来,学院积极谋求“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探索国际国内合作新形式。2021年3月,学院获批参建山东省教育厅中国海外职业技术学院项目,积极推进学院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与企业及国外高等职业院校与进行合作与交流。同年,学院相继成功入选中非职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产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22年8月,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新一轮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名单,成为当年19所入选新一轮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之一。

以文育人凝聚共识,精神铸魂赋能文化魅力更浓郁

这三年,学院坚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践行“先进性”与“先锋性”办学理念,将“学生至上”“教师至上”品牌建设引领作为高质量发展圭臬与要义,讲好学院故事,传播学院声音,为师生打造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展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品质与魅力。

这三年,是提升“先锋性”,全面滋养校园文化的三年。三年来,学院在大力发展校园文化设施的基础上,赋予了校园文化更丰富的内涵,建成道德精神高尚、技术氛围浓厚、人文底蕴深厚、校园环境优雅的高品位工科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坚持围绕“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思路,确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办学方向,在“先进性”“先锋性”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在“知行有度、刻意求工”校训的招引下,不断践行“先进”“独特”“速度”“活力”的引领价值,把“想透、说清、干实”的工作作风和“思考的意识”“研究的习惯”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引导全体师生做“有情怀、有激情”“有思想、有思考”“有特色、有特点”“有布置、有落实”的“四种职教人”。经过三年发展,《九工》等雕塑群、兼具功能性和文化性的校园导视系统、黄橙色与群青普蓝色相得益彰的校园主题色、校园湖畔网红打卡地,让学院校园文化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凝聚出学院独特的工科特色文化,为广大师生干事创业带来了新的精神启迪。

这三年,是坚持教师至上,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三年。三年来,学院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力打造高素质双师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打造“教师至上”特色品牌,引导广大教职工争做“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创业导师、成长导师”的“四师型”教师。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309名,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有271位,占87.7%;毕业于“双一流”高校或世界top前200名校的教职工有162人,占比52.43%;具有海外留学或海外工作经验的教师24名,占比7.77%,推出了多维联动、多向赋能、凝“新”聚力、领传帮带有机结合的职教教师培养工程。

“教师至上”品牌建设在打通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同时,也营造了教师生活工作的良好生态。教代会制度、各类论证会制度、“晒工作”制度在制度上为教职工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氛围;个性化定制的办公家具、教职工亲属进校园活动、食堂“食品安全、价格监督、营养健全、服务到位”四篇文章建设、开通黄岛直达班车、提供优惠购房政策等在衣食住行各个领域为教师提供多样化贴心服务。三年来,教职工们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逐步增强,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德技并修的典型模范。2021年朱晶同志被评选为“青岛市先进工作者”,邓效昆同志被评选为“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学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向朱晶、乔慧同志学习”活动,刘红伟老师荣获“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殊荣,为学院高质量发展积蓄榜样力量。

这三年,是坚持学生至上,强化学生培养质量的三年。三年来,学院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在“三全育人”与“五育并举”中引导学生成为有学院特质的“生活人、经济人、技能人、创业人、合格公民”。这三年,“书记面对面”座谈会、“院长面对面”座谈会、学生专题座谈会、企业微信群沟通、校外吸烟亭设置让学生人性化、民主化管理变为现实,“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书院制宿舍”的育人模式让学生会学习、会工作、会创造美好生活;142个学生社团和组织的设置让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目前已有95%的在校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平均每个学生加入2-4个社团;校园十大歌手大赛、5v5篮球赛、“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在多彩活动中全面发展;“奖、贷、助、勤、补、免”全方位学生资助体系让学生实现顺利入学、安心求学、学有所成;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让“学生至上”品牌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内涵延伸。2022年疫情驻校期间,学院领导干部和心理健康中心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全员参与,疏导隔离区学生170余人次、心理咨询50余人次,走近1479名学生谈心谈话,共同守护学生成长健康“绿码”。

这三年,是优化宣传格局,奏响强音讲好故事的三年。三年来,学院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实现了宣传工作量的跨越和质的提升。学院持续保持“省级文明校园”称号,积极开展建党100周年主题宣传活动、党史学习教育、短视频大赛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疫情驻校期间自主编纂完成《封校日记》《抗疫故事》两本书累计14万字,制作驻校抗疫169名教职工的《纪念相册》,并为每位驻校教职工定制了个性化视频,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汇聚起了向上向善的强大正能量。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学院逐步完善“全媒体矩阵。三年来,官方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新闻1500篇次,抖音平台发布100余个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700万,各类直播活动10余场,场均观看人次超过10万人,收获了中国网、《人民政协报》、《山东教育报》等国家级和省市权威媒体的专文点赞。从2021年前9个月校外媒体报道34篇、全年发稿119篇,到2022年前9个月校外媒体报道205篇,学院媒体报道量同比增长500%,连续两年荣获“山东最具影响力教育政务融媒体”奖项,打造出“走得出、叫得响、立得住”的学院名片。

回首来路,这三年,承载着七千多学院师生追梦奋斗的动人故事,更浓缩着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历史转变。三年里,青岛工程职业学院由被动奋起直追到主动乘势而上,由亦步亦趋发展到独自攀登高峰,由“摸着石头过河”到“多条腿走路”,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问题,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关键,以“钉钉子”精神夯实发展动能,如今已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形成了干群关系融洽、工作效果显著、精神状态饱满、先锋作用发挥明显、体制机制完善的高质量发展新常态。

展望未来,“十四五”期间,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有着自己新的展望与梦想:“到2025年,将成为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过硬、社会服务成果显著、综合满意度高、综合实力市域领先、省内有地位、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等职业院校,力争进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序列”。届时职教培训集团、二级学院实体化运转、场馆社会化运营等一系列正在推进中的项目将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教学、学生素质提升等学院发展的各个领域将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持续向纵深推进改革。

而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上,总有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2022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中国高质量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沐浴着党的光辉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春风,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将继续在一步一个脚印中强劲崛起、璀璨绽放,在职业教育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奋力谱写新时代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新篇章。

(图片来源:青岛工程职业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