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青岛教育 > 

市北区推进首批山东省全环境育人实验区改革

发布时间:2022-11-04 13:13: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近日,市北区入选首批山东省20个“全环境育人实验区”。青岛市仅有两个区市入选,市北区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市北区以“基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教研机制改革”为实验任务方向,积极推进教研机制改革,创新推出“大单元全景集备”模式,目前已构建起涵盖17个学科、116个大单元的集备设计规划。“双减”背景之下,通过教研机制创新,促进教师对新课标和教材有更高站位、更深理解,推动课堂教学设计生动高效,让学生们感到课程越来越丰富有趣,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发展机遇    入选首批全省实验区

“加油!加油……”冲锋号响起,近日,在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的操场上,一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正在进行。老师和初二·9班的同学们开启了一场“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耐久跑课程,执教的李丹老师巧妙地将“长征”设置为本节课的情境,教学环节引用了著名的四场战役:四渡赤水-血战湘江-翻越夹金山-同舟共济过草地会师延安。通过对四场战役的学习,巧妙地将学生最不喜欢的耐久跑,跑出了激情。在雄壮高昂的音乐伴奏下,学生们都坚持着完成了任务。

image.png

“很新奇,跟以往的体育课不太一样!”“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学习语文知识……”新颖的体育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这不仅仅是一节体育课,这节课将长征的历史知识和长征的路线所涉及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内,又将语文课中的《长征七律》融入进来,在音乐的选择上紧扣主题,将长征的雄壮凸显得淋漓尽致。

据了解,这节生动、新鲜的“合成课”来源于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五环两翼”教学模式,特点是以“多学科融合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这仅是市北区“基于教师素养提升的教研机制改革”项目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市北区以入选“山东省全环境育人实验区”为契机,积极推进“基于教师素养提升的教研机制改革”项目,面对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市北区人才多、重学术、机制活、技术强的优势,全力推进各项教研机制改革,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研创新    创生大单元集备模式

“双减”体现在学生身上,减的是过重的负担,增的是学生的快乐;“双减”体现在课堂上,减的是课上的冗余,增的是教学的效率。

“在推进教研机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大单元全景集备’模式。”市北区教体局工作人员介绍,市北区在学科教研基地(包靠)校中建立了146个学科实验项目,并通过创设“虚拟教研组”,构建起由高校专家、学科教研员、区域名师和学科教师组成的跨地域、跨校际多元主体协同教研的新机制,推进教研变革向纵深发展。虚拟教研组以“大单元全景集备”模式的打造为主要任务,注重梳理归纳大单元划分,从中提炼知识点的“大概念”,系统引领全要素集备。“大单元全景集备”通过全维度视角,全方位打磨,让集备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确保课上课下、教与学的全覆盖。

image.png

“‘大单元’,从通俗意义上讲,就是把整本教材梳理归纳,以主题的形式划分为大的概念,例如小学三年级语文的阅读、诗歌、字词等,‘全景’就是包括课上课下,整个教与学流程,全方位覆盖,‘集备’就是采用集体研讨的形式,整个学科团队的老师在一起研究教学,集体备课。”工作人员解释说,“老师们在一起备课,通过思维碰撞,集思广益,实现线上线下名师骨干相互交流,带动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团队教师共同成长,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7月19日,市北区举办了实验项目阶段推进会,初中语文和小学数学学科团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先行探索的“大单元全景集备”的教研成果,受到与会省市教科院领导专家的好评。

成果丰硕     72场全景集备模式展示

市北区“基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教研机制改革”项目已经进行了大半年,全环境育人实验区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区已构建起涵盖17个学科,116个大单元的集备设计规划,已逐步在区域层面推开72场“大单元全景集备”模式展示。

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家长石先生说:“孩子回来说老师讲课很生动有趣,越来越喜欢老师,我们做家长的也替孩子开心。”

image.png

据了解,在接下来即将举办的以“教学模式培育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为主题的第二届学术节上,将会从教研、教学、课程三个维度,组织中小学教师练好课堂教学“基本功”,推动“教-研-训-评”一体化教研机制改革,探索轻负优质教学模式,打造学校特色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培优提质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图片来源:魅力教育)

文章来源:中国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