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青岛教育 > 名校巡礼 > 

【文明校园巡礼】崂山三中:落实六好标准 推进文明创建

发布时间:2022-12-12 18:15: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青岛市崂山区第三中学是崂山区教育体育局直属中学,建于1980年8月。校园占地65亩,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依山傍海,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发展至今,学校已成为一所教育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现代化学校。

image.png

学校拥有教学楼、综合楼、餐厅等三大建筑,建有网络化标准教室,各种运动场馆、排练教室、大小餐厅等一应俱全。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德育创新基地、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中青创奥实践基地、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等多项荣誉称号。2022年学校被评为省级文明校园、全国家长学校建设和家校共育实践研究基地校、山东省绿色学校、青岛市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青岛市雷锋学校。

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  树立优良校风

学校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通过黑板报、宣传画、滚动显示屏等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一位师生牢记于心。各班班主任利用班会、早读、午休时间用PPT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们慢慢品味、逐步领会,内化在学生们小小的心灵里,体现在良好习惯养成中。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文明之星”“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学习活动。

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针对学生实际需要,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心理课堂对学生进行入学适应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乐观、积极的心态。

image.png

强化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发挥职能作用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明确,网络健全,机制完善。把文明学校的建设、师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工作作为要事来抓,精心打造诗情化、艺术化、人性化的校园人文空间,让文明成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让文明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

image.png

培养教师队伍敬业精业  以德依法执教

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前提,学校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签订师德师风责任状、评教等活动规范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青蓝工程、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示范课等活动,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优秀教师走向卓越、班主任走向专业化。

image.png

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  提高道德素养

学校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提高办学品位,丰富办学内涵,促进教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学校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活跃学校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稿件及名歌、名曲、校歌。悬挂名人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教风和学风,即教书育人理念。充分利用校园网,展示学校办学理念及特色。在校园内外设置了多种形式的文明校园标语,教室内外宣传栏结合月主题活动每月更换,定期评选。结合节庆日组织学生活动营造创建氛围,调动全校师生创建主动性。各个班级均有师生共同制定的班级公约,班风、学风良好,师生精神面貌好。

image.png

学校环境文明氛围浓厚  彰显文化特色

抓好学校每一块墙壁,把墙壁当作宣传阵地。力争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角,都成为教育学生的活的教科书。抓好办学特色的宣传,让办学特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抓好校园绿化和室内美化,营造文化氛围,优化教育环境。

校园布局合理,整洁有序,实验室、器材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正常使用。今年暑假更换了暖气、窗户,外墙增加了保温层,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有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有警校联动机制,设立护学岗,保障学生上放学期间进出校园的安全。学校聘请法治副校长,积极开展防震、防溺水等安全主题教育,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

image.png

注重校园活动阵地建设  丰富学生生活

学校开展“文明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建立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定期举办爱护环境、节粮、节水、节电等活动,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学生节约意识良好,不攀比。

image.png

创建文明校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综合性工程。今后,老师三中将以内涵发展为强大内驱力,把校园建设成为让学生更舒心,让家长更称心,让社会更放心的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使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再铸新辉煌!

(图片来源:崂山三中)

文章来源:中国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