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青岛教育 > 校长访谈 > 

【新年贺词】平度市大泽山小学王俊寿:盛逢新岁月 春有好花枝

发布时间:2023-01-03 14:55: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平度市大泽山小学校长 王俊寿


金虎辞旧岁,玉兔迎新春。在这个万象更新的美好时刻,我谨代表学校向给予学校发展大力支持的各级领导、向为泽小无私奉献的社会各界人士、向全面支持学校各项工作的各位家长、向俯首耕耘的各位老师、向活泼阳光的各位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愉快、学业进步、家庭幸福、万事胜意!

岁月似歌,时节如流。2022年,我们开拓创新、奋力进取,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发展规划,学校的基础建设、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师生安全、教育科研等工作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受到了各级各部门与社会群众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赞扬。

一年来,校容校貌不断变化:学校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整修科教楼屋顶,改变了科教楼逢雨必漏的状况,碧树红瓦也给校园增添绚丽的色彩;学校多方筹措资金维修教学楼道地面、墙壁,教学楼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进一步保障了教学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继续加强对校园环境的情趣打造,美丽的“云片”,高大的“宝瓶”,形象的“蟠龙”,提升了校园环境的观赏性,承载了泽小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一年来,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当地红色资源优势,不断深化“红润泽小”特色党建品牌和“青松傲雪”廉政文化品牌建设;遵循传承、发扬、创新、超越的管理理念,构建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体系;结合“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筑牢师生理想信念,抓牢意识形态工作,不断推进支部规范建设,树立支部良好形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年来,学校继续推进校史馆建设与校志编辑整理工作,校史馆年接待参观者超过2000人次;承载着校史文化的校志即将结集出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校史的参观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色少年。

一年来,学校坚定不移实施“双减”行动,引导教师研究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做到因材施教与分层作业;继续落实托底培优,不断完善学困生帮扶制度,通过教师关注、目标引领、同伴互助、家校合育、分层教学、基础知识达标检测、课后辅导等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收获、有进步;开展课堂教学标准落地活动,不断规范课堂教育教学行为;继续推行“5+2课后服务”,力求让课后“托管”更有热度、有温度、有高度;不断加强集备和教研,引导老师践行学科育人理念,促进专业发展;加强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年来,学校不断加强联防联控科学抗疫力度,及时补充防疫物资,新建校园测温棚,增设红外测温仪,全体男教师投入到校内课后消杀,19位领导老师密切配合、亲自上阵为师生做核酸检测,构筑起疫情防控坚实防线;多形式开展安全教育,结合上级要求,立足学校工作,上好各种安全教育课,做好安全防范宣传工作;多渠道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督促隐患整改;定期组织防震减灾、应急疏散、疫情防控等多项安全演练并及时总结改正,切实保障全体师生生命健康安全。

一年来,学校少先队踏实做好常规工作:坚持规范升降国旗仪式;定期召开大队委员会议,抓住清明、劳动、六一、国庆等重要节日和时间节点开展丰富主题队会活动,为学生上好德育课,给孩子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加强日常科学精细化管理工作,通过开展多项专题活动,引导学生遵守纪律、注重仪表、热爱集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争做新时代阳光少年。积极参加平度市组织的各种比赛,在市关工委组织的“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中,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

一年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持续推进,由6位老师自主申报的《农村小学高年级游戏化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平度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师课题,形成了教师争相研究教学、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管理的良好氛围;继续推进“5+2”劳动教育。结合“两区两园一带一林情深深”的绿植园区建设,突出校内劳动实践,引导学生们养成爱劳动、会劳动的好习惯。

星光不问行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山东省文明校园的复评;获得了“青岛市五星级阳光校园”、青岛市教体融合示范校和2022年度“青岛市红领巾奖章”集体三星章的殊荣;市组织部、市纪委、市教体局等部门密切关注学校的办学发展,相继为泽小推荐发声;半岛都市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也对学校的育人工作报道点赞。

盛世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2023我们充满期待又信心满满,全体师生将继续心怀“润泽山区功泽千秋”的教育梦想,戮力同心、砥砺前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平度市大泽山小学校长 王俊寿

2023年1月1日

文章来源:中国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