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青岛教育 > 校长访谈 > 

孙先亮:2023年,我的教育期盼

发布时间:2023-01-03 14:55: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孙先亮 | 责任编辑:
孙先亮:海尔园区教育总顾问,青岛二中原校长。正高级教师,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教育部培训专家库首届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首届齐鲁名校长、山东省首届年度教育创新人物十佳校长、明远教育奖等荣誉称号。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个技术深刻影响生活的时代,在这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此时,作为一个教育人,带着对于美好未来的心境,我憧憬着2023年的教育。

过去的,我们已经无法改变,但是未来却给了我们时间与空间、机遇与挑战。教育的美好未来,就是人的美好未来,今天的教育比任何时代都与人的生活和命运、人的心理和情感高度相关。所以,教育的每一个观点与行动改变,都会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引发高度的关注。

被聚焦的教育是幸运的,但却被架到了火上烤。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链条的基础,也是建构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基础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期盼的基础教育 成为人幸福的源泉

教育自产生之时起,就是为了提高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能力,认识和改造自我的能力,说到底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能够走得更好更远。苏格拉底说:教育,就是要让人获得智慧,使人幸福。教育不能只是以功利性的追求来育人,而是让学生运用智慧来获得和运用财富、健康和名誉,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进而走向幸福。

今天,教育因为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以及走向何方。教育的迷失,引发了整个社会的迷茫。人们本应通过教育获得幸福感,但却异化为焦虑与痛苦,引发了对于生命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和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教育寄托着人们的希望,特别是在这个快速成功、甚嚣尘上的时代,在这个社会阶层跨越更加倚重教育的时代。但是教育不是助推欲望的波澜,它应该保有自身的宁静与价值追求,让生命自然而然地成长与“循序展开”。

所以,我期望:

教育不再让孩子焦虑

孩子们的焦虑是构成其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焦虑的根源。青少年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每个学生都应当按照自身成长的节奏与轨道慢慢成长,越少的干扰就是越好的成长。但是,社会的快速变化、极具功利的氛围,让教育渐渐失去了自己内心的平静。教育的功利是什么?孩子的道德、身体、智慧、精神、能力等都是当下难以评测的内容和目标,只有学生的成绩,既能够显现又很容易比较衡量。而正是追逐“理想的分数”,让孩子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孩子们因为分数而陷入应试的机械重复的学习与训练中,他们生活始终围绕分数而高速旋转,其他一切都只是为了“分数”而活着,孩子们与日俱增的心理压力难以释怀,由压力而至的恐惧则让孩子们身心俱疲。

真正的教育,应当让每个孩子绽放自己的精彩,除了知识的学习,还应当让孩子们每天都有体育活动,可选择的课程,可释放个性和发展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们成为不是被关在笼中而是可以自由飞翔的小鸟,让孩子们可以绽放自己的天性,让他们快乐而幸福地成长与发展。

教育不再让教师焦虑

教育对于分数的功利追求,首先将压力传导给老师,用教学成绩评价教师,让教师无法淡定自己的教育之心。为了分数,相同学科教师之间应有的合作、教学研究甚至都成为虚假的表象,争名夺利让教师的道德观扭曲。教师的心理压力和焦虑,伴随着以学生成绩为标准的评价而无以复加。社会舆论从曾经的尊敬变成了质疑与批评。“双减”本是为了正本清源,还教育以郎朗晴天,但是却在学生“双减”之后,教师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幸福的教师才能培育幸福的学生。加班加点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法宝,教育需要教师的智慧。教师不仅需要活着更需要生活,教师应当从分数的压力下解放出来,让每个教师专注研究教育,而不是费尽心机地思考如何抓分数;让每个教师的优势智能释放出育人的最大价值。

教育不再让家长焦虑

家长并非教育的专业人员,但是因为学校“分数至上”的学生评价标准,让家长的眼睛只聚焦于孩子的成绩。每一次大小测验,分数都成为家长揪心的事情,每一个排名都让家长感觉到压力。家长关注成绩的背后,可能是对于孩子未来发展机会的担忧,对孩子未来前途的焦虑。

在“内卷”的教育环境中,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却往往难以如意。于是,开始主动出击,不惜重金的各种辅导形成了“剧场效应”。学校教育应当承担学生学习的责任,但是学校教育更应当以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设计,自觉承担引领家长正确认识教育、正确认识自己孩子的责任。

我期盼的基础教育 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双减”之后,应当改变的不只是学校传授知识的责任,而是承担起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以实现孩子最好发展的责任。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就需要建设丰富的课程体系、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成长空间和资源。

教育的生态,是一个持续的教育环境建设过程,也是全局性的教育环境构建过程。好的教育生态,就是学校为学生创造核心素养形成和个性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是教育决策部门为学校创造按照教育规律做事的政策环境,整个社会的观念与思想上为素质教育形成正面积极的舆论力量。教育生态是一个分层建构的过程,既是每个层面的自身塑造,也是不同层面同心同向共同努力的过程。

教育决策层面

全国教育大会、党的十九大以及二十大以来,在建设教育强国、发展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等方面,中央和教育部出台了许多非常富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政策和文件,这对于创造良好的教育政策环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变革非常有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文件和政策的要求,把更好地落实政策和决策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与引导是教育发展非常重要的引擎。

教育行政管理:一是引领,按照规律确定的教育方向进行政策制定;二是机制,通过评价、督导机制,确保教育走在正确的道路上。2023年,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教育价值观,把“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作为教育工作重点,把真正“发展素质教育”作为区域的主攻方向,认真研究教育的内在规律,尊重教育的专业性和创造性价值,把基于人性的教育本质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摒弃升学率主导的教育观念,创造高中特色发展的良好条件。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的功能,为学校教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舆论层面

“众口铄金”是舆论对于事物造成的影响。今天在自媒体特别兴盛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但是每个人却应当慎用话语权,始终保有做人的良知和责任。随着社会教育程度的提高,参与教育过程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每个人都能够对教育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已经成为常态。但是,尊重教育的专业价值,却应当成为底线。教育专业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而不是对制度的维护,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对于分数的“贪念”,是对现代教育的开启而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尊崇。社会舆论应当充分理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宏伟规划和蓝图设计,让舆论的利剑成为未来教育的劈山开路的神器,而不是成为庸俗教育观念的传播者、宣扬者,让文字这一人类文明时代的产物,成为开创更加文明未来的工具;让舆论传播者成为社会良好教育风尚的助推者,而不是没有底线的陈腐教育的卫道士。

教育实践层面

学校是教育实践的主要载体,体现了教育的风向标。好的学校教育应当是现代教育引领者和探索者,应当是学生和谐发展、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者。学校从来不是被动地服务和适应,而是主动进取和引导。从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中国教育改革以最大的力度进行了顶层设计,从核心素养到课程改革,从育人方式到评价改革。

每一次都在触动教育的思想与观念,但是真正能够让其发挥作用的,正是一线的基础教育学校。学校教育不应当在人们以为的常识层面去思考和实践教育,而应当在专业的意义上建构教育和探索教育。教育的专业就如同所有的专业一样,不是在人云亦云的语境中去做教育,而是从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未来的角度去定位和思考教育。时代改变了,教育的一成不变最终损害的必将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利益。

罗素说,人生下来的时候只是无知,但并不是愚蠢,愚蠢是由后来教育造成的。教育的目的是能够让孩子更加智慧和仁爱,播撒正确教育的种子,才能收获期望的果实。亚里士多德说,人或者事物最幸福的状态,就在本身固有的机能得到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每个学生自身的最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就是他们最幸福的状态。教育只有让学生获得幸福,才能有整个社会的幸福。

(来源:教育智光)

文章来源:中国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