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青岛教育 > 校长访谈 > 

孙先亮:教育不是比赛,而是生长

发布时间:2023-01-11 16:27:2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孙先亮 | 责任编辑:
孙先亮:海尔园区教育总顾问,青岛二中原校长。正高级教师,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教育部培训专家库首届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首届齐鲁名校长、山东省首届年度教育创新人物十佳校长、明远教育奖等荣誉称号。


卡塔尔世界杯的“战火”渐渐熄灭,一场场精彩的比赛让人们体验了期望与毁灭带来的刺激。比赛是残酷的,每场八强的淘汰赛催生了多少人的眼泪。静下心来看看教育,似乎这种比赛的残酷性在教育过程中每天都在上演。

“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教育自己孩子习以为常的用语,学校不仅在综合学习成绩上排名比较,还有基于学科成绩的比较,有体育艺术方面的比较,更有许多的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比赛以及其他学校日常管理内容的评比等。作为一种惯常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在某些方面进行比赛是不可避免的,比较和奖惩也确实能够刺激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有可能由此发现学生的发展兴趣和个性所在。

但是,传统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校的评价和比较几乎全部集中在学生的成绩上,小考比、大考比,人与人比、班与班比……“比赛”成了一些教育者做教育的“法宝”,许多孩子的生活都被“比赛”的节奏所控制,失去了自我。这不仅误导了学生的意识和思维,而且降低了教育的品质。

“比较”是让学生参照和对标自己的努力方向,是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是成长型思维的自我验证,我们不应该让“比较”成为功利价值的工具,进而让学生走上只会追求分数的极端。

如果学校处处充满了分数、名次的比较,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竞争、压力和恐惧的环境中,学生就会始终被“比较”裹挟着,失去身心自由与快乐的同时,也会逐步失去发展的热情和进取的激情。处处时时的“比较”更容易诱发学生的功利心,滋长造假舞弊等行为,严重败坏教育的风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学生的校园生活,应当是一个让学生快乐发展的乐园,是学生自然成长和生命绽放的净土。只有孩子生长才是教育的本质,而生长则是生命顺其自然的过程。

生长是绽放天赋

教育家杜威在《明日之学校》指出:“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年轻人的某种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力的生长”每个生命来到世界,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自身所具有的潜质、性格、气质、行为方式等等都是无可替代的。先天所具有的特质,决定了后天应当受到的教育。独特性正是人与人形成差异的基础,这也是每个生命应当受到特殊关爱、呵护和为其提供特殊土壤的前提。

依据学生的独特性,教育也就有了千差万别的理由和指南。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为学生的独特生长提供支持,因此,如果教育只有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和统一的管理模式,那么孩子的生长就不可能获得适合自己独特性的条件和环境,这对于孩子就是不公平的。每个孩子生来拥有独特的发展权和机会,没有任何人可以无视或者剥夺这样的天赋权利。教育不仅要承认孩子的差异,更要尊重差异,并且为这种差异提供独特的支持。

生长是独特节奏、

生长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向前推进,这是生命成长的必然,是任何规定都不能替代的。比尔·盖茨的研发团队有一项特别有趣的规定,那就是每个研发人员可以完全自由地决定自己在办公室里的作息时间,不受公司规定的约束。类似的规定在许多世界知名企业里都有,其目的就是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工作和思想节奏去做事情。

教育在为孩子创造的环境当中,要最大可能地理解和尊重每个学生自己的节奏。

虽然,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同一时长、大班授课、同一进度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但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个性发展制度和机制,则能够从尊重学生自己的节奏出发,让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自己,如跨年级的选课制度、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可以自主决定的项目式学习等等。

美国第一所在线中学——斯坦福中学,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就是因为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节奏,制定自己的学习时间表,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尊重,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学习效果自然就会保证。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节奏,孩子在自己的行动中体现并塑造着自己的性格。孩子要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而成人的强制干扰会阻碍他愉快地成长。

生长是不断试错

学生的生长是一个自己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过程,真正的教育必须能够包容学生所出现的错误。孩子从出生开始,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所看到的、所说的、所做的一切,都是由无数个第一构成的。他们还没有建立起是非和完美的标准,更不可能有行动的标准。虽然,成年人会不断告诫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是因为没有尝试过,这样让他们很难转化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正如面对一壶开水,烫手的概念没有建立起来时,孩子一定会用手摸摸,为了避免孩子被烫伤,成年人就会不断阻止孩子进行更多的尝试。

获得诺贝尔奖的钱永健,读高中时,喜欢在家做一些化学实验,然而有一次,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实验事故,直接起火了,好在最后扑灭及时,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当得知孩子在家做实验出现事故后,他的父母并没有进行指责,反而专门在室外给孩子搭建了一个混凝土的露台,让孩子可以继续做实验,同时也尽可能地为孩子安全提供保障。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成年人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始终以追求完美的心态去看待孩子,除了学习之外,各种创新实验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甚至包括运动活动都被排除在外,阻断学生试错的机会,也让孩子失去了探索和尝试的机会。如此,生长则变成了在安排好的场景、在真空式的环境里的一场“作秀”。

生长是自我驱动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总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比赛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排名,并以此作为非常重要的奖惩方式和激励手段。这些惯用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关注名次和比赛的结果,而并不关注学习本身,没有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们感到焦虑、压抑、疲倦。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自我不断激发和调动的结果,如何才能形成持久的发展动力?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这本书中指出,驱动力3.0就是“自主、专精和目的”。爱德华·L.德西和理查德·弗拉斯特在《内在动机》中提出:自主、胜任和联结是激发内在动机的三个心理需要;而奖赏、威胁和竞争,都会伤害人的内在发展动机。这些都启示我们:

学生的发展是以自主为基本心理需要的内在驱动结果。教育对人的影响,不应当是短期行为的引导,而应当是学生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的构建。

因此,学校应当摒弃传统教育中竞争式的育人方式,创造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生态,激发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驱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教育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而只是以奖赏引诱他,或以惩罚威吓他,那么我们便是助长了他获取利益的观念和恐惧感。”

期末考试来临,有的孩子以各种理由提出不参加考试,其实这原因的背后,就是因为一次次考试所形成的伤害,让他们千疮百孔的心难以承受,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

作为一个社会化的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将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的基础,一个人应当具备立足社会的基本素养,这些方面的比较不可避免,但是,不管是生物学意义还是社会学意义,人所具有的独特性,都将是人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根本和依据。所以,教育从根本上,在为每个人提供生存的基础能力之外,更应当保护人的差异和独特性,并发展这些独特天赋。

文章来源:中国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