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青岛教育 > 校长访谈 > 

卢宝山:协同高校促科研 借力政策谋发展

发布时间:2023-09-13 15:43: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卢宝山 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校长

青岛西部老城区是青岛市未来经济腾飞发展的重要区域,在这个区域里打造一所优质初中学校,吸引优秀人才落户市北区西部,为青岛西部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这是学校当前的历史使命。经济发展教育先行,办好学校就是办好营商环境。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有幸成为“科研高校+”集团合作办学学校和青岛市第一批强校提质试点学校。学校与青岛大学协同提升本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借力《青岛市推进初中学校强校提质实施意见》的政策谋划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集团化办学

学校借力青岛大学科研优势,通过项目合作和课程开发实现办学突破。

1.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形成“五环两翼”教学法品牌

针对学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问题,遵循理论与实践互动融合的路径,借助高校学术资源支持,历经十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五环两翼”学校整体教学模式,获得了青岛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目前此教学法在学校全面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2.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打造“梦想德育”育人品牌

学校与青岛大学开展项目合作,聘请青大专家教授进课堂、进社团,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带领学校相关教师开展合作项目研究《自主教育模式项目》。

落实“六个细节”“四个文明”“四种声音”“三种动作”,形成学生小组合作、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扎实开展小班主任、铿锵三人行制度、值周班制度。逐步打造“梦想德育”育人品牌。

3.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打造“精彩课程”校本课程品牌

在省课题《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创新素养协同培育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借力青岛大学专家教授高端架构,目前已经形成了“精彩课程”校本课程体系。逐步开发了《数学素养提升》、《信息素养提升》、《青大系列学院课程》等校本课程。通过系列课程培养,曹轩绮入选“奇点计划”,肖清芸获得“2023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冠军,牟亦然获得国际青少年编程竞赛中国区决赛“银奖”,房泓宇获得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比赛山东赛区一等奖,逐步打造“精彩课程”的校本课程品牌。

二、强校提质

借助强校提质的教育资源,谋划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发展。

1.优化教育教学资源

学校借力强校提质专项培训、“头雁工程”骨干培训、作业联盟和分层教学联盟,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提升办学发展水平。7月份,在青岛市初中强校提质工作专题培训会议中,八年级数学集备记录作为典型表扬,语文组姜慧、思政组李文华、李雪老师暑期作业平台使用情况作为典型表扬。

2.教研转向“学研”

学校借助已开题的青岛市强校提质专项课题《强校提质背景下学校“学研”活动的研究》,引导校本教研从关注研究怎么教转向关注研究怎么学。每月召开一次教研集备反馈整改专题办公会,制定了《“课例研讨”主题式贯通教研活动评价表》、《“问题探究”互助式集备活动评价表》,规范教研集备活动,提升教学研究水平。

三、振兴西部教育

推进西部学校的一体化建设,以共生共享方式,带动西部学校的共同发展。

1.一体化建设

学校推进“共同体发展四个一体化”:课堂改革一体化、名师培养一体化、课程建设一体化、教学指导一体化,牵头组织共同体小学统一测试、统一质量分析,提升共同体各校的教学质量。每年举办共同体德育年会和教学年会,强化贯通培养模式。

2.优质资源共享

学校与共同体小学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共同体小学推广“五环两翼”教学法,共享优质校本课程,共享青大教育资源,共享名师资源。青大挂职科研副校长、学校名师进小学给师生讲座,为共同体小学卓越学子开设社团和选修课,为小学提供场地设施设备开展运动会、家长会、录课等活动。留住优质生源,努力提高西部中小学全域教育质量。

学校抓住与青大集团化办学和成为青岛市强校提质试点校的发展契机,锚定科研提质,全面创优,高质量发展。2023年中考自招录取总人数、2中58中中考录取人数、一梯队高中中考录取人数均比去年翻番,班级中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王志杰同学以346总分成绩位列市北区前三,青岛市前十,裸分340分以上同学共4人。强校提质,学校在改革创新的路上,我们将深化与青大合作,借力政策提升办学水平,带动西部学校的共同发展。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基,作为学校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让每个学生找到生命成长的基点,让学生在生命绽放的过程中找到自尊与自信,只有不断创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持续打造好学校,好教育,才能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图片来源:魅力教育)

文章来源:中国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82 商务合作:010-88824915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